中共井陉矿区委书记 张旭
井陉矿区人民政府区长 栾建英
氨基酸项目鸟瞰图
西王舍社区新民居
鑫跃焦化全景
矿区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2011年,矿区正式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也是河北省本批唯一入选城市。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将有力推动该区驶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快车道”。“十二五”时期,该区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成功申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加速实现矿区全面转型”奋斗目标,突出“工业强区”主体地位,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园区建设”五大重点,着力加强党建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奋斗目标,奋力开创全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
推进“效能革命”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该区通过全面优化政务环境,使全区各级机关及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行政执行力、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投资经营者的信心明显增强,投资发展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优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务效率。该区各行政部门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今年以来,共增加服务渠道和服务措施12项,累计减少审批环节和手续63项,缩短办结时限累计达655天。商务、发改、环保等21个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全部入驻矿区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结,为企业减少办事时间和成本投入,今年共受理审批项目330项,办结329项,办结率达99.7%。
建立健全制度约束机制,规范行政行为。该区相继推行重大项目全程帮办制、涉企检查审批制、涉企处罚备案听证制、涉企收费“一费公示”制,全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实现提高服务效率“十项制度”,先后完善一站式办理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章办结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十项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服务质量。
抓好城市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该区通过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建设、一体繁荣”,最终实现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经济繁荣、配套完善、人民幸福的城乡统筹发展宏伟蓝图,努力打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整洁舒适、时尚靓丽”的幸福矿区。
实施新民居建设,实现城乡布局大改观。该区抓住列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的契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思路和“村企共建、项目拉动、自主开发、招商合作”等多种模式,研究制定“集体用地变性、联村并建利益平衡、周转地指标统筹使用、新民居建筑市场管理、社区物业服务、社区组织建设”等6个方面政策,将30个村从联村并建角度考虑,规划为“5+1”集中联建格局,使城乡统筹和新民居建设转入有序轨道,实现“建得起、住得起、用得好、能富裕”,力争3-5年内,完成新民居建设的目标任务。目前,全区16个农村社区启动多层住宅楼建设工程,已建成入驻74栋27.2万平方米,入住2305套;在建45栋25.3万平方米,可安置2307套。全区新民居建设已拆迁居民713户,拆除面积14.5万平方米。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共享共建新局面。实施一批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品位形象的重点工程,完成东入区口改造、中水回用、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加快供水、供热、供气、供电、排水、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扩网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新民居延伸,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网、供热网、供气网、供水网、排污网、集中环卫网等,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最终实现全区向“城市、社区、市民”的历史性跨越,突出三年上水平工作的特点和亮点。
加快公路网工程建设,实现便捷交通大框架。该区积极争取京昆高速石太北线与南石太高速之间连接线项目,谋划建设贾凤路拓宽南延至307国道、环山路北线、平涉路矿区段等升级改造工程,贯通文兴路、工业大道、北纬路,完成矿市南街大修、建桥街扩建,工程总投资3000余万元,形成了“一环四纵八横”快捷通畅的大路网框架。同时,以交通为突破口,以产业分工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主动与井矿集团、井陉、平山进行深层次、广领域、全方位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共同打造“西翼”经济隆起带。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突出工业强区主体地位。该区将工业作为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强力引擎和推动矿区全面转型、跨越赶超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强化对工业强区的认识,坚持工业强区的信心和目标不动摇。抓总量扩大,依托区内国有大型集团,立足区内优势产业,通过投资扩规、改造提升、盘活存量,努力把工业企业大的做强,强的做大。抓资源整合,通过股份制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区内分散的产业链条,打造一批煤焦化、机械、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行业航母”。抓企业对标和技术改造,引导全区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最先进的标准,全面深化和拓展对标整改,从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能耗排放等指标,向发展理念、经营机制、技术研发延伸,每年要规划和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狠抓大项目建设。该区将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区迅速掀起“抓投资、上项目”的新热潮。一方面,依托冀中能源井矿集团、河北钢铁石钢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带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延伸拓宽产业链条;另一方面,突出抓好和引进一批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和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注重引进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抓好总投资20亿元的“新世纪、新晶、常恒、鑫跃”四个百万吨大焦化的配套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有效整合开发煤气、焦油等化产资源;以民海化工为龙头,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战略合作,进一步延伸拓展煤化工循环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向高端攀升;抓好总投资6.1亿元的大型工业泵研发制造基地,带动机械制造产业;抓好总投资6.4亿元的矿峰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项目二期工程,规划建设配套产业园,支持凤山无声破碎剂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建材产业上档升级;抓好总投资7.3亿元的协诚生物科技系列氨基酸项目,发展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支持石钢在我区发展烧结车间下游项目,抓好总投资2亿元的国祥矿业冶金颗粒灰,使冶金和机械铸造真正成为全区新的支柱产业。区四大班子带领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重点项目攻坚活动,加大对项目和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环保、资金、电力等问题,为推进项目建设打通VIP快速服务通道。为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该区新出台了《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企业争先进位奖励办法》、《招商引资引荐人奖励办法》和《招商引资鼓励项目指导目录》等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鼓励涉及精细煤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旅游开发、特色种植等12类行业入驻矿区,推动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加快现代园区建设,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该区在成功申报省级工业园区基础上,以规划建设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为载体,以创建新型工业园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按照“功能明确、布局科学、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原则,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煤炭物流、新型建材和机械装备4个产业园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区内煤焦化工、钢铁机械、水泥建材等所产生的副产品,加快引导企业加长延伸产业链条,做好增值环节,减少污染排放,提高企业效益,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充分发挥资源互补的特点,进一步延伸、拓展园区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煤焦化、钢铁和陶瓷“产业互补、效益攀升、特色明显”的大循环型工业产业新格局,力争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
提高幸福指数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区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坚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毫不含糊地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居民生活。积极实施就业服务体系,不断统筹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探索建立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养老保险机制,尽快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工伤、生育有保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5%和9.9%。全区就业人数达5.5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900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7%,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继续为全区6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老人每月发放养老补贴;乡镇居民以新农合标准缴费,享受区乡两级政府补助和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医保覆盖率达到96%;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计划控制目标。
突出发展卫生教育事业,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逐步推行寄宿制封闭教学,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努力实现“企业用工、学生就业、教育发展和人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共促多赢。
打造文化品牌 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实现新突破
该区着眼工业化、城市化对社会文明的客观需求,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现跨越赶超、全面转型的重要内容来抓。
依托园区建设,打造文化大区。“十二五”期间,该区将投入16亿元资金,建设民间艺术精品展演园、影视创意制作产业园、动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园等三大文化产业园区。民间艺术精品展演园形成常规化、精品化的演示基地,精品节目储备量达到50个以上;影视创意制作产业园占地600亩,年创作精品影视节目300集以上;动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园,投资8亿,年游客量200万人次,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包装和推介管理,打造精品项目和品牌项目。该区实施中华优秀民间艺术精品恢复引进工程2年多来,已恢复和引进民间艺术精品项目11项。
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该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书屋”全覆盖,每年举办广场文化活动100余场,使居民白天有图书、晚上看节目、业余有活动。此外,该区强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工业、新农村建设等产业事业之间的融合,打造三条产业链条,一是依托清凉山、万人坑纪念馆、段家楼、天户峪生态度假村等资源,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因素,打造红色生态旅游链条。二是依托矿区钢铁、建材、焦化三大支柱产业,结合新时期矿区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引导工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搞好工业与文化嫁接,促进工业文化互补互推,形成工业文化链条;三是依托“5+1”社区格局建设,挖掘市民文化消费潜力,形成长期、固定的民间文化消费市场,创建社区文化链条。
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弘扬各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性抓好宣传思想工作,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矿区全面转型的中心任务上来,营造“人人支持发展、全民投资创业”的浓厚发展氛围。
年终岁尾,该区西岗头社区元旦晚会在河北大戏院成功演出,开辟了省会舞台举办农村专场晚会的先河;组织开展首届“感动矿区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各个领域,建设文明矿区、幸福矿区。